两会声音丨居安思危,医学高科技核心技术不能被人卡脖子
2020-05-21 文章来源: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刘璠 点击量:3456 我要说
编者按:
5月22日上午,受新冠疫情影响延迟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召开。参加此次大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刘璠教授,此次带来的几个议案也多是在今年疫情期间的发现和思考。
鉴于国外频频对我国高科技企业采取极限打压和全面封锁的政策,我们的医疗领域也要居安思危,以免医学高科技核心技术被人扼喉,影响医疗救治。
刘璠代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刘璠代表在议案中建议:我国应加快医学高科技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加快高危功能医用机器人开发。
加快医学高科技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缘由
医学是一门特殊学科,既需要正确的逻辑思维,也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更离不开高科技检查、诊断、治疗仪器设备,如CT、ECT、PET-CT及多种手术仪器设备。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科技、制造工艺等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中核心技术仍未能掌握。
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虽然全球人工呼吸机主要由我国供应,但关键部件仍由德国、瑞士等国生产垄断,再如重症新冠肺炎抢救治疗所需ECMO,全国仅为数不多数十台,全为进口,一旦因各种原因断供,则会给我国医疗救治带来极大不便。
建议
鉴于医学高科技核心技术牵涉多学科、多部门,靠医疗科研系统单兵作战难以完成,建议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组织产、学、研多学科协作。
应像攻克芯片一样,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医学高科技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尽早将检查、诊断、治疗国人疾患及应对突发事件处置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向名符其实的科技大国、科技强国进军。
加快高危功能医用机器人开发
必要性
医用机器人已逐步在有条件的大医院配备,但目前功能主要用于导医、问讯、简单物流。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需求的不断提高,医疗行业具有高危、烈性传染病、放射性物品、医疗废物等职业特点,以及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使得医护人员职业风险大大增加。
比如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极快,无论是疑似、确诊,还是重症患者的救治,医护人员直接面对面取咽试子行核酸检测以及所有床边诊疗过程,均存在大量暴露、极易被感染的可能。
在本次抗疫斗争中,我国医护人员不畏危险,逆行而上,向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也让国外同行刮目相看。这固然应充分肯定。
与此同时,若有具备执行部分高危功能机器人参与临床救治,特别在处理程序化取标本、监测、发送药物、甚至在远程操控下完成部分检查、治疗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医护人员暴露,最大限度保护医护人员,使其完成机器人不可代替的检查、治疗角色,显得十分必要。
建议
由国家牵头组成临床需求为驱动、著名高校与科研单位为主体、生产企业早期参与、最后临床验证与反馈的多学科、多行业攻关团队。
充分发挥数字医学、智慧医学的高科技优势,除满足一般临床需求外,重点研发医用机器人执行高危取样、检查、注射、放射性物品、污染物品、传染感染等物品的处置、物流,并在医务人员远程控制下可完成高危环境下的复杂手术。
这将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减少不必要的理化、生物病毒细菌等环境暴露,让一线医务人员从繁重、危险、机械刻板的程序中解放出来,精力充沛地完成机器人不可取代的工作,使我国严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水平及临床救治能力跃居世界前列。
作者简介:
刘璠
刘璠,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原副院长,现骨科行政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医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11、12、13届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13、14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担任第一届SICOT中国部创伤学会副主委,国际内固定学会亚太组织发展委员会主席,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委、创伤骨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创伤委员会副主委、关节外科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国家卫计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骨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与关节分会常委,中国医促会骨病委员会常委及骨折与软组织修复学组副主委,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江苏省骨科医师协会会长,AO理事,AO国际讲师等职务。
任美国骨与关节杂志(JBJS中文版)、《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副主编;《医学参考报社骨科频道》副主编;《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骨科医学杂志》《关节成形外科杂志》等10余种杂志常务编委或编委;《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及多个中华系列杂志审稿人等。
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论著131篇,其中SCI论著39篇,主、参编(译)专著12本,主持国际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项省部科技奖;获国家专利三项。迄今已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8名,硕士84名,在读博士2名,在读硕士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