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传医学之道,育骨科栋梁,打造一流关节外科中心

2019-06-03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鲁海燕    点击量:6269 我要说

优秀的外科医生有一些显著的共性,比如思维缜密、条理清晰、语言简明、行动干脆......这些优秀外科医生的管理者,更是如此。

田华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骨科核心人物之一,自2014 年开始担任骨科教学副主任。4年后,当骨科专业在2018年划分出脊柱、创伤、关节三个亚专科之后,他又肩负起关节外科主任之职。

田华教授接受骨科在线专访

日前,田华教授接受骨科在线专访,在不到一刻钟的访谈中,他总结了5年来对北医三院骨科教学工作的体会,透露了骨科今后的教学规划,并展望了三院关节外科未来的三个发展方向。

教学创新

北医三院骨科有非常好的教学传统和教学氛围,团队成员教学意识强,师资力量雄厚。田华教授出任教学副主任后,在刘忠军教授和李危石教授两任科室主任的大力支持下,使北医三院骨科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过去几年中,出色地完成了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到医院交给的各种教学任务,包括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规培生教育等。

第二,获得了多项团队荣誉,包括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学团队、师德先进集体,以及北医三院优秀教学团队。同时也涌现出多个优秀个人,分别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北医三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田华教授本人,也因教学管理成绩突出,被评为了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和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

第三,培养了大批优秀年轻人,如周非非、赵旻暐、李杨等,这些优秀青年医生分别获得过全国高校教学一等奖、北京市高校教学比赛一等奖,以及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田华教授指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个人天赋和能力有关,更与北医三院骨科领导团队的支持以及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息息相关,同时也感谢教学管理小组成员的辛苦付出,感谢全科医护人员对教学工作大力支持。

教学改革

在过去的几年中,北医三院骨科在教学方面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第一,创立了《骨科第一课》的人文课程。这个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课程充分利用身边的骨科资源,让学生们零距离接触党耕町教授、娄思权教授、刘忠军教授等骨科大家和名师,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在学术氛围相对浮躁的氛围下,这对于年轻人踏实做好学问、树立做一名好骨科医生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帮助。

第二,建立了骨科晨读机制。每周一早晨7点,住院医师、研究生以及主治医师集体阅读经典书籍。通过专业阅读经典书籍,既能够复习骨科基础知识,又能够了解很多前沿技术,对年轻医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进修医师培养、招生改革探索。进修医师承担了骨科大部分临床一线工作。随着骨科亚专科发展趋势,将原来骨科一年制综合进修医师机制逐渐改变成半年专科化fellow形式,部分优秀专科进修医师可以参与北医三院骨科的临床科研、撰写和发表文章。

进修医师培养制度的创新最早从关节外科开始,专门招关节外科进修医师。新机制效果明显,进修医师积极性更高、责任心更强,既提高了临床工作安全性,又使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得到了更好保障。

教学规划

教学无小事,尤其是作为北京大学的附属医院,教学工作是医疗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临床和科研的发展潜力。

田华教授指出,全力保障教学零差错,这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大前提。为此,北医三院骨科教学工作要在原有成绩基础上,从以下五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

第一,继续做好反响热烈的人文课程——骨科第一课。课程内容和授课教师的 遴选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不只局限于科内知名专家和教授,还将邀请医院其他科室知名专家和教授,以及院外的同行、老前辈来北医三院骨科与我们年轻人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从不同角度激励、鞭策年轻医生更好地做好学问、做好骨科医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为医学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继续坚持晨读机制。不断更新所要阅读的骨科书籍,持续扩大书籍选择范围,做到经典书籍和前沿书籍兼顾。同时将开展梳理工作,把既往晨读内容汇编成册,形成《北医三院骨科晨读荟萃》,这既是留存教学资料,也是对晨读工作的总结,更方便以后的进修医师和研究生查阅。

第三,改革进修医师培训体制。未来将参考国外fellow体制,探索适合国情的专科医师进修培养体制,在提高招生门槛的同时,给予适当经济待遇,解决他们后顾之忧。同时设立明确的培养计划,进修结束时能独立完成脊柱、关节、创伤的III/IV级手术,如颈椎前后路手术、腰椎减压融合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

第四,建立并完善骨科教学档案,包括收集和保存本科室医生、研究生、进修医生、规培住院医师以及国外到访人员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使之成为骨科文化的一部分。

第五,探索并扩大博士后招生体制。充分发挥博士后体制,通过扩大博士后队伍,促进骨科临床研究和科研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关节外科未来发展方向

北医三院骨科关节外科专业成立于1991年,是国内最早成立关节外科专业的中心之一。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D打印和导航等新技术在人工关节置换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均位居国内前列。

2018年,为响应北医三院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要求,骨科专业划分为脊柱、关节、创伤三个亚专科。亚专科的成立给关节外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给科室医护人员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作为关节外科主任,田华教授希望在未来几年中,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北医三院关节外科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首先,以新技术带动临床工作快速发展。目前,北医三院人工节置换数量和质量都居于全国前列,复杂疑难病例越来越多,新技术应用广泛,已初步形成特色。今后将进一步扩大3D打印、导航、机器人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确立并扩大影响力。

同时随着北医三院北方医院院区、首都机场院区等骨科床位的扩展,关节外科也会把业务范围从现在的膝、髋等关节置换,扩大到足踝外科、下肢截骨矫形等方面,丰富关节外科的临床业务内涵,更好的服务大众。

第二,科研工作是将来重中之重。在既往北医三院关节外科专重视临床发展的基础上,转变为临床、科研并重。未来科研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将是关节外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科室将采取措施鼓励和敦促医生申请各种课题和发表SCI文章。

尽管不能惟基金论、惟SCI文章论,但基金申请和SCI文章撰写代表了一种学术氛围和学术态度,是一个科室良性发展的关键。同时,这也与北医三院研究型医院的定位和北京大学的双一流建设的目标相契合。

第三,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任何领域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学科如果没有人才培养,就谈不上发展。关节外科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尽快培养出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增加硕士生导师数量,扩大研究生招生名额。

同时,将进一步激发年轻医生的积极性,让每个人能够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价值。科室将提供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与国内、国外同行同场竞技,展现自我。对一个团队而言,单打独斗不可能走远,五指成拳尤显重要。因此,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关节外科发展永恒的主题。

田华教授希望在未来几年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关节外科打造成像脊柱外科一样全国顶尖、国际知名的科室。

人物介绍

田华

田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医三院骨科副主任、关节外科主任。

199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师从我国著名骨科学家党耕町教授和娄思权教授。自研究生期间至今,长期致力于关节外科疾患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擅长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各种终末期关节疾患,并在人工关节假体设计及材料学研究方面有深厚造诣。

海外经历方面,2000年至2002年以博士后身份在美国纽约大学关节医院(NYU- Hospital for Joint Diseases)访学两年半,从事软骨损伤基因治疗方面的基础研究。此外,于2004年和2006年曾以临床高级fellow的身份分别赴荷兰和芬兰学习髋、膝关节置换翻修技术。

参与的课题分别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培养研究生9名,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参译《髋关节重建》《骨性关节炎发 病机制及治疗》《创伤骨科学》《成人髋》《骨水泥髋》等书籍。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髋关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科3D打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假体周围感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关节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与关节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关节炎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专业委员会人工关节表面材料研究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骨感染、骨结核学组委员等职务。


相关阅读:

北医三院骨科第三代“掌门人”党耕町半个多世纪的骨科情

北医三院骨科第五代“掌门人”李危石: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周方:从创伤“光杆司令”到延庆院区院长

 

 


分享到: